A
P
P
CPCIC
CPCIC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向塑料回收利用发起首个全行业行动!

发布时间:2020-07-27  来源:石化产业观察

引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塑料废物年产生量约3亿吨,目前遗弃或填埋进自然界的废塑料超过50亿吨。大量塑料废物进入土壤和海洋,形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

从现实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废塑料回收利用是解决白色污染最可行的途径。


6月23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牵手,联合美国宝洁、美国陶氏化学、美国埃克森美孚、英国翠丰集团、德国科思创、法国苏伊士、德国巴斯夫、韩国SK综合化学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中国的bp中国、中石化、格林美、金发科技、爱分类爱回收、美团外卖、龙福环能科技等企业共同发起的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正式启动。后疫情时代,由石化联合会主导的第一个全行业行动献给了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产业。详情回顾: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正式启动 ——同时在线举办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体系建设研讨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塑料废物年产生量约3亿吨,目前遗弃或填埋进自然界的废塑料超过50亿吨。大量塑料废物进入土壤和海洋,形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从现实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废塑料回收利用是解决白色污染最可行的途径。自“十二五”产销量跃居全球首位以来,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始终占全球总量20%以上。但作为塑料生产、消费大国,中国在废塑料回收利用方面却不能算是一个大国,整个产业政策还不配套,技术还不到位。

 

起点

一度挺高

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89年,原国家计委印发《1989-2000年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纲要》,要求“对废塑料、废橡胶等废弃的资源要大部分回收利用,鼓励发展废塑料、废化纤的加工、再生等项目”,揭开了国家层面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的序幕。之后,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步入供需两旺、规模扩张、盈利良好、稳健发展的快车道。

在原料供应方面,持续快速增长的塑料制品产量和大量进口废塑料为行业提供了稳定货源。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的备忘录显示,从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实现了翻两番的增长。从2011~2019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由5474.3万吨增至8184.2万吨,年均增长6.34%。

“国内塑料制品中,约25%出口,35%为管材、型材,15%为汽车料配件、灯具、玩具、装饰品、塑料容器等,其余25%为一次性塑料制品。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后即被丢弃,成为新的废塑料垃圾。加上老化被淘汰的管材、型材、容器等耐用品,我国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占到塑料制品产量的26%左右。塑料制品产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无疑为我国废塑料回收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陕西煤业化工渭南塑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智对记者说。

除自产废塑料外,进口废塑料对保障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的原料供应同样提供了强支撑。

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00年我国废塑料进口量首次突破200万吨,之后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至2019年,我国累计进口废塑料达10397.4万吨。其中,2012年创下889.69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需求旺盛同样有利于我国废塑料回收行业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尽管国家每个五年规划都布局并实施一批重大炼化项目,但在2014年之前,国内塑料树脂供应缺口始终在430万吨/年以上,2009年供需缺口甚至突破1400万吨。即便历经20多年快速发展,如今,我国聚乙/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部分塑料树脂依然存在供需缺口。

“为缓解我国塑料树脂产不足需矛盾,国家一方面大量进口塑料树脂,一方面鼓励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废旧塑料回收产生的再生颗粒往往比全新料要低2000~5000元/吨,价格优势凸显,受到下游塑料加工企业青睐,销售顺畅且利润颇丰,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祝兴祥表示。

记者手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2017年,我国回收废塑料产生的商品再生颗粒料依次为:260万吨、309万吨、363万吨、465万吨、529万吨、615万吨、718万吨、849万吨、1007万吨、1173万吨、1258万吨、1288万吨,累计生产再生颗粒料8834万吨。2006~2015年,我国废塑料再生颗粒料年均增长率超过16.3%。

综合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中国塑料加工利用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数据,1992~2019年,我国累计回收处理废塑料34782万吨。其中,处理自产废塑料23885万吨;处理进口废塑料10897万吨。至2016年底,我国废旧塑料回收相关企业达9万余家,从业人员约1200万人,年产值突破1400亿元。

 

很快

发展受阻

然而,自2017年开始,在诸多不利因素打压下,我国废塑料回收行业吃紧。

首先,“禁废令”的实施,减少了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的原料供给。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自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生活来源的废塑料;2018年12月31日起,禁止进口工业来源废塑料。该《方案》公布和实施的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我国废塑料进口量同比骤降20.66%至583万吨;2018年,我国废塑料进口量进一步降至5.18万吨,不足2012年最高时889.69万吨的零头;2019年我国废塑料进口量几乎为零。这相当于砍掉了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近1/3的原料供给。

其次,我国全新塑料树脂供需格局悄然生变,使得回收利用废塑料变得不再迫切。“九五”以来,我国石化行业发展迅猛。一大批炼化一体化、氯碱、聚氨酯、精对苯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及煤(甲醇)制烯烃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塑料树脂产能迅速扩张,塑料树脂供需缺口稳步缩小。2015年,我国塑料树脂产量首次超过塑料制品产量130.2万吨。2016~2019年这4年,我国塑料树脂产量比塑料制品产量分别多出1109.8万吨、826.8万吨、2515.9万吨和1389.9万吨。加之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打压塑料原料价格下行,缩小了全新料与再生料的价差,相应削弱了再生塑料的性价比优势,压缩了拾荒者、废品回收站、废塑料回收加工再生企业的利润空间,也打击了各方回收利用废塑料的热情。

再次,环保“一刀切”致使废塑料回收企业压力陡增。自201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小乱污企业的整治力度,各地环保、城管、公安、消防等部门联手,对证照手续不全、安全/消防环保设施不健全或压根就没有相关设施的小乱污企业集中清理整顿。由于该行业原本规模企业就少,3年整治下来,约1/3企业被勒令停产整顿或关停。一些稍大点的企业虽然没有被直接关停,但也只能玩躲猫猫游戏,半遮半掩地收购和加工废塑料。一旦得到上面要检查整顿的消息,便立即关门歇业。为了减少损失和风险,回收利用企业对废塑料也开始挑肥捡瘦,价格一压再压,导致最底层的拾荒者不仅利润微薄,而且面临收集到的废塑料无处可缴的尴尬,只好纷纷改收它物,大幅减少了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

“一支2500毫升废可乐瓶、500毫升旧矿泉水瓶,一条160克废塑料编织袋,你猜收购价多少?分别只有5分钱、2分钱和5分钱。不仅分别比2006~2015年高点时下跌50%、60%和80%,而且要求清洁分类、打捆整齐。这么一来,谁伺候它去?”一位拾荒者对记者说。

最后,疫情居然成了压垮了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继2014年7月高台跳水后再度暴跌。布伦特和纽商所原油期货价格甚至一度跌至匪夷所思的负值。作为与原油价格高度相关的塑料树脂,价格同样出现了暴跌。以聚乙烯、聚丙烯通用塑料树脂为例,目前市场售价分别只有6700元/吨和7600元/吨上下,仅相当于2003~2006年时的水平,与2013~2015年最高时相比,价格已被腰斩。而同时,对废旧塑料进行收集、分类、清洗、回炉造粒的人工、运输、安全环保费用激增,再生颗粒料市场售价普遍超过4500元/吨,与全新塑料树脂价差不断缩小。塑料加工企业掺混使用获利甚微,导致相关企业掺用热情骤减。

根据商务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通报的数据,2017年,我国再生塑料产量1693万吨,同比下降9.85%,市场规模则从2014年最高时的1466.9亿元降至2017年的1296.9亿元。2018年和2019年,我国再生塑料产值进一步缩减至1143亿元和1000亿元。

 

还需

对症下药

面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迅速萎缩的困局,业内普遍认为,到了正视问题、认真思考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时刻了。

一要形成共识、找准队伍。尽管处理废旧塑料的办法不少,但不可否认,自发兴起的“拾荒大军”无疑是当下最环保、最可持续、成本最低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拾荒大军”的兴衰,不仅关乎节能减排和消除白色污染,也关乎塑料加工行业乃至石油化工行业能否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给予“拾荒大军”充分的认识,珍惜呵护这支队伍。

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废塑料回收利用相关标准。自2017年以来,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小乱污塑料回收企业的整治活动,虽然初衷很好,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没有明确行业标准和规范,执法检查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在一些地方,不仅没有取缔真正的小乱污企业,反而加重了正规企业负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的规模、安全环保设施、工艺流程与能耗、原料与产品质量等提出明确规范,并严格检查落实,不要再搞运动,为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营造良好的竞争与营商环境。

三要尽快构建包括废塑料在内的垃圾分类体系。进口废塑料一度占我国废塑料年处理量的1/3。而且,由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体系健全、民众法制环保意识较强,出口到中国的废塑料分拣明晰干净,处理成本低、获利丰厚,以致于国内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多年来宁可舍近求远地进口“洋垃圾”,也不愿回收近在咫尺且数量巨大的国内废塑料。这是市场行为,与是否爱国无关。但2018年“禁废令”全面实施后,国内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的优质原料骤然减少,对行业的影响甚大且始料未及。既然一次性能源能够大量进口,那么循环利用的资源为什么不能进口?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因此,建议科学“禁废”,适当恢复进口废旧塑料,以弥补“禁废令”引发的巨大供需缺口,扶持国内塑料回收产业。

四要下力气攻关塑料回收技术。据业内透露,目前所谓的降解塑料,绝大多数主要成分仍然是石油基塑料,只不过在塑料加工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淀粉等可降解组分。遇光热水及空气后,可降解部分被降解,大块塑料膜/袋则变为塑料小碎片,实则更加难以回收利用。在可降解塑料技术方面,美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日本等都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如美国卡吉尔-陶氏聚合物公司2002年在美国的巴拉尔建成了14万吨/年聚乳酸(PLA)生物降解塑料生产装置。该装置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通过发酵得到乳酸,再聚合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又如日本NEC公司开发的阻燃级生物降解材料,以聚乳酸为基础树脂,不含有毒助剂。这种可降解材料有一定耐热性,可采用注塑机加工成形,强度与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相当。该公司同时开发出电子应用规格的生物降解塑料,可用于电子产品包装,尤其是包封硅芯片等高端领域。据称,以前还没有一种生物降解塑料能达到电子包装要求的耐热性和刚性,而这种新材料的热变形温度为120摄氏度。

五要完善全社会的废旧塑料回收补贴制度。目前,废塑料发电能够享受优先上网、优惠电价、垃圾处理补贴等政策,废塑料填埋也能得到政府土地费减免等优惠,甚至直接由政府出资委托第三方实施,唯独具体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彻底消除污染的废塑料再生回用企业,得不到任何优惠扶持政策。建议给予相关企业贴息贷款、增值税/所得税减免、财政补贴等扶持。尤其在当前国际油价低迷、全新塑料树脂价格走低、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举步维艰之际,应给予废塑料再生利用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贴息/低息贷款。同时,对达到规范要求的废塑料及再生料实施保底价收购,确保拾荒者及相关企业有利可图。

 

链接:全球化工企业塑料循环利用一览

巴斯夫  德国巴斯夫公司化学循环项目(ChemCycling)旨在通过热化学过程将塑料废弃物裂解为油品或气态产品,用作化工行业的原料。这些原料能在“一体化”(Verbund)生产中替代化石资源,用于制造新产品,特别是新的塑料。通过经第三方认证的体系,能将再生原料的份额分配到每个产品。目前,巴斯夫的化学循环项目成果已经在众多客户中得以应用,比如捷豹路虎、蒙迪、施托罗湃科、Südpack、施耐德电气等下游企业,领域从包装薄膜延伸到汽车、电子电器等方面。巴斯夫正在与一家德国公司合作,使用后者的原料油生产原始聚合物。其催化摩擦化学转化工艺是一种单步催化液化反应,使用热力、催化剂和物理力的结合来裂解碳氢化合物。除此之外,巴斯夫还向挪威塑料废料热解和裂解油提纯公司投资2000万欧元,共同致力于进一步开发化学回收技术,包括热解和提纯的一体化工艺。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曾在2014年推出可再生聚烯烃产品组合,主要包括可再生聚乙烯及聚丙烯两大类,以废弃动植物油脂为原料,无需改造乙烯裂解装置,即可灵活进行生产。正是得益于这种可再生聚烯烃技术优势,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可再生材料已经扩展到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等种类,比如该公司采用化学解聚方式将使用后的涤纶树脂(主要是一次性饮料瓶)转化为性能更强、更耐用的高价值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材料。该公司的再生聚合物已经广泛覆盖食品、饮料、个人和家庭护理产品等领域的消费品。

伊士曼 美国伊士曼公司通过使用甲醇分解的先进循环回收技术,将聚酯基产品分解为聚合物结构单元,然后可以将这些结构单元重新引入到新的聚酯基聚合物的生产中。该技术可回收目前无法通过现有机械方式回收的聚酯废料。

陶氏化学 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与荷兰可持续燃料供应商合作,后者将废弃塑料回收制成油原料,为陶氏公司提供油原料,以便陶氏公司生产新型聚合物。这种技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粉碎技术和混合加热系统,能将废弃塑料转化为液化气,随后被冷凝成燃料或原料。与其他回收方法相比,该工艺可减少6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北欧化工 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与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共同持有的北欧化工公司凭借在聚乙烯和聚丙烯业务领域40多年的经验,利用废弃物生产原始聚合物。这种技术将回收聚烯烃制成高质量化合物,例如一种含有超过80%再生成分的聚烯烃。北欧化工公司不断开发,旨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对高品质回收物的需求,例如在家电品牌的回收产品中增加再生塑料数量,提高薄壁件注射成型的流动性。

 

来源:石化产业观察
作者:陈继军

© 2024 CPCIC2024  www.cpcic.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