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
P
CPCIC
CPCIC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 理性看待塑料和塑料污染

发布时间:2020-07-24  来源: 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

今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在全社会迈向塑料污染治理新时期之际,到底应该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塑料?带着这个问题,《环境与生活》杂志7月9日采访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先生。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先生

 

《环境与生活》:过去几十年,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猛,塑料产业的产能如何?技术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如何?

 

庞广廉:我先介绍一下塑料的主要原料——合成树脂的生产情况:中国目前的合成树脂产量大概为每年一亿吨,在新一轮全球合成树脂产能扩张中占据引领地位,预计未来5年中国新增的合成树脂产能约占全球新增产能的60%以上,其中聚乙烯为46%,其他合成树脂产品均超过65%。石油在过去主要用于交通燃料,但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石油的燃料需求会越来越小,而原油制造合成树脂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原油生产合成树脂的比例有望在接下来的5年内由10%提高到20%甚至更高。

 

2019年,中国产生塑料废弃物为6300万吨,这既包含了当年的塑料产品,也包含了过去生产如今报废了的电视、汽车等包含的塑料。

 

其中,填埋的塑料垃圾量为2016万吨,占比32%,这在国际中是比较高的;焚烧量为1953吨,占比31%;回收量为1890万吨,比2018年的1830万吨增加了大约60万吨,增幅3.3%,废弃塑料的整体回收率达到30%左右,再加上在耐用品中的留存塑料,真正的遗弃量和比例很低,这是一项可喜的成绩。中国在塑料的物理回收方面做得非常不错,与欧盟的物理回收比例相差不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的数据口径与国际上通用的数据口径不同,其塑料回收比例较绝大多数国家都高,这是因为日本将塑料垃圾的焚烧,即能量回收一并纳入了塑料整体的回收再利用。

 

如果我国将焚烧的塑料计入回收量,那我国的塑料回收比率也将达到60%左右,不逊于环保大国日本。

 

可降解塑料是近几年塑料领域研发的重点和热点

 

《环境与生活》:中国的塑料产能这么大,每年生产大量的塑料制品,那么塑料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帮助呢?

 

庞广廉:塑料以其轻便、高效、高性能的优势,自发明之初,已为人类社会作出无法估量的贡献。塑料创造了大量的社会效益,减少了我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全球的塑料产量之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的500万吨增长到现在的3.5亿吨以上,是因为塑料耐用、廉价,且使用轻便、用途规范,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塑料。塑料的耐久性也让它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食品包装材料之一,如果没有了塑料,人类40%以上的食品都将变质。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与塑料价值等同的替代品。塑料解决了人们的饮食安全、卫生起居、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多种需求,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塑料在防疫抗疫的医疗保障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今许多防疫的解决方案,几乎完全依赖于塑料制品,口罩、防护服、输液器、护目镜等关键的防疫物资都是塑料制品。希望通过这次疫情,公众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塑料的价值,不要“谈塑色变”。

 

《环境与生活》: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塑料的功过是非?

 

庞广廉: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顶天立地发声”。

 

“顶天”就是一定要顺应大势,正视塑料废弃物处置不当引发的塑料污染问题。目前全球对塑料污染问题都非常关注,都在寻找相关的解决方案,以减少塑料废弃物进入到环境中去。这种大的势头不可逆转。

 

“立地”就是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去做事。在正视塑料污染问题的同时,我们要发挥石化行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真正去从分子的层面寻找根本解决方案。无论是针对低质塑料回收再利用的化学循环道路的摸索,还是石化行业主动与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打通再生塑料的供应链体系的尝试,都是希望踏踏实实去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另一个很重要的是要“发声”。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塑料问题关注度的提高,也出现很多对塑料的误解,因此传达正确的声音,科学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换个角度,我们还可以用“道、势、术、心”四个字来理解塑料问题,“道”代表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则,“势”代表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术”代表由此采取的正确方法论,“心”代表为子孙后代谋福的端正心态。

 

《环境与生活》:塑料最大的贡献,就是可以大大减少人类对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是这个意思吗?

 

庞广廉:没错。我们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塑料,就能为其他行业降低2.3倍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我们考虑减少某个特殊用途的塑料产能之前,应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比如电动汽车到底环保还是不环保?新加坡的学者研究得出,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看,电动车并不是环保的,它全生命周期的排放量,还大于改良后轻量化的油耗汽车。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环保的时候,应该从经济、社会、环境、产业以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用这样的眼光看待塑料,我们就会发觉塑料在通常情况下,塑料是目前最经济、最合理的材料,且所有的塑料制品,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变成燃料、化学原料或再生颗粒,成为可持续的资源。打个比方,塑料如同刀具,既会伤人,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要看人如何使用。人们不会因为刀能伤人便不使用刀具,同样也不会因为塑料的一部分缺陷而将塑料革除。

 

2019年9月,第十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在杭州开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在开幕式上致辞。

 

《环境与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防治塑料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绿色化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有没有涉及末端使用后的处理?

 

庞广廉:解决塑料问题的本质是杜绝废弃塑料进入环境,从而形成资源循环的闭环管理。我们要相信,人类既然发明了塑料这么伟大的产品,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塑料废弃物污染的办法。

 

绿色化学意在使污染物消除在产生的源头,使得整个合成过程和生产过程对环境友好,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总而言之,绿色化学是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的对策。可持续发展之所以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从源头开始进行可持续的设计。比如设计一台冰箱,我们会考虑用什么材料更加环保、这种材料将来怎么回收、如何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何处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何进行尾端处理,这里面每个环节都和绿色化学密切相关。

 

绿色化学一开始就采取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从而达到过程和终端的零排放或者零污染,所以许多国家已把绿色化学作为新世纪的主要方向之一。2016年,我们石化联合会针对“十三五”规划提出过一个“石化行业绿色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希望在“十三五”末期,也就是2020年,绿色涂料产品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绿色农药制剂70%以上、绿色轮胎50%以上、绿色胶粘剂85%以上,绿色的环保增塑剂40%以上、合成橡胶环保产品75%以上,从设计的阶段到生产的阶段都保证绿色、环保。

 

化学工业是提供原料的基础工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化学工业肩负的责任会更大。有绿色,方有未来,我们要通过一种化学的智慧来秉持环境保护与化工行业发展并行的理论,引领更多的行业在绿色生产以及环保产品领域的技术创新,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环保解决方案。

 

从1985年开始,化工行业开始推行一种叫做责任关怀的全新理念,将责任关怀的七大准则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如果本着这种理念,我们的化工行业也会走得更远、更健康。我们也加入了世界塑料理事会,希望今后能把我国先进的塑料处理理念传播到各国。

 

《环境与生活》:很多人一听到化工,就把它和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您如何看待化工产品的安全性?

 

庞广廉:中国推行的新化学物质登记,涵盖了各个化学原料的风险评估。比如去年备受争议的双酚A,有人怀疑会造成妇女的不孕不育,但经过我国、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测试,发现双酚A在低剂量下是安全的。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一定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新产品,切忌“抛开剂量谈毒性”。很多重要材料都有一定的毒性,不论是日常使用的工业产品,还是来自大自然的石材,它们都有一定的辐射量。我们的目标,是把它们的剂量降到最低,把毒性控制在对人体安全的范围内。

 

《环境与生活》:除了发展高新技术,强化管理也是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面对塑料废弃物,我们在管理方面还有哪些可以做的?

 

庞广廉:塑料管理问题,我们的确还有许多可以发力的点。塑料污染主要产生于塑料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因此其根本是形成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闭环,减少塑料废弃物进入环境,而立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两项重点工作,建立一套良好的废物管理体系并落实在各个环节,这才是解决一切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核心。

 

塑料废弃物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甚至产业的问题,而是整个价值链要携手直面的挑战。

 

塑料本身是一种资源,只是资源的错配与浪费造成了污染。大家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关于化工废弃物的管理条例,包括强制性的垃圾分类、塑料分级分类管理,并都取得了有效成果。对于塑料废弃物的管理,我们一定要严肃对待,既要符合科学,也要考虑国情。此外,废物处置设施是废物处理的基础和前提,这要求我们在现有的工程体系上建设能消纳、处置塑料废弃物的工程,尽可能减少填埋量、焚烧量、丢弃量,降低塑料对人体和环境的损害。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包括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甚至是行为科学,所以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方利益带来的影响。上个月,我们成立了聚焦于再生塑料颗粒的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携手上下游全行业探索塑料的合理再利用模式。

 

《环境与生活》:国际上大型化工企业都很重视塑料品带来的污染问题,请问中国的大型化工企业有何动作? 

 

庞广廉:在塑料问题上,中国的大型化工企业已认识到必须与全球同唱一首歌。中石化积极参与了化学循环课题组、绿色再生颗粒供应链课题组的研究,并于去年7月加入了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The 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简称AEPW)。AEPW成立于2019年1月,在全球已拥有47个成员。这些公司包括化学和塑料制造商、消费品公司、废弃物管理公司、零售商和塑料加工商。AEPW的综合战略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收集和管理废弃物,并提高回收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它的目标是推进新技术的优化升级,使回收塑料更容易,以尽量减少浪费,并从废弃塑料中创造价值。其管理工作的四大支柱为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开发、全球范围的宣传和教育、现有废弃物的打捞和捡拾。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也了解到国内企业对塑料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比如中石油、延长石油都对化学循环这一技术表现出兴趣,万华化学、金发科技等公司也积极参与塑料产业链的合作。

 

2019年7月,AEPW(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再添12家新成员,中石化成为第一家加入联盟的中国企业。

 

《环境与生活》:今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您觉得这个《意见》力度如何?《意见》出台后,到目前为止效果如何?

 

庞广廉:总体来说,这是我国应对塑料污染的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回应了联合国的呼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意见正在按照时间表逐步落实,虽然国家决心很大,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慢慢完善提升,比如基础设施配套、公民意识培养。我们如果去日本,就会发现日本的路边并不设垃圾桶,每种垃圾都需要分类回收,日本小学生上学会带好几个垃圾袋,用于垃圾分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地方。与《意见》相配套的设施、理念宣传都至关重要,未来还需要政府、协会、媒体、大众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一图读懂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环境与生活》:《意见》规定,生物可降解材料将替代一部分塑料,如各类包装袋、快递餐盒、农用地膜等。生物可降解材料被视为解决塑料污染的一大利器。您怎样看待生物可降解材料?

 

庞广廉:可降解塑料的售价通常在不可降解塑料的3倍左右。客观来看的话,应该说在我国现阶段,公众和行业对生物可降解塑料认知还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了社会上误用、滥用可降解塑料标识,虚假宣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一,并非所有的生物基塑料都可降解,也并非所有的石油基塑料都不可降解。第二,可降解也不意味着可被完全降解,不能完全降解的塑料对环境的危害依旧很大。第三,我们不能将工业堆肥条件下的可降解视为在自然环境中的可降解,可堆肥塑料是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菌类等条件的环境中才能进行降解。通过堆肥处理,一般的可降解塑料能转化为肥料、二氧化碳、水等,这确实可以减少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影响。

 

某些企业在产品中加入光氧化剂或淀粉,就号称可降解,实际上添加物只是能加速崩解,这些产品在几个月后形成的各种小塑料片实际上更难降解,若混入水体,还会大大增加回收难度。

 

“可降解塑料”要实现降解的最佳效果,首先需要回收到位,在回收阶段就需要将其与不可降解塑料分开。其次需要可堆肥的设施来提供适合降解的环境。尽管目前国内的堆肥基础设施较少,我们希望随着前端应用的兴起,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回收和堆肥设施也将逐步发展实现配套。

 

今年6月30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将逐步停用塑料吸管,预计每年约减少400吨塑料用量。

 

《环境与生活》:近年来,在电子商务领域,塑料袋的用量居高不下,有没有可能推动电商企业使用可降解材料的包装袋,主要障碍在哪里?

 

庞广廉:的确,推动电商绿色化也是我们近年来的主要努力方向,我们也试图把阿里巴巴、京东等纳入我们的系统当中。近年来,外卖订单井喷式增长,2018年外卖餐饮市场订单量接近110亿单,一年翻了一番。外卖的塑料包装材料,多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塑料。根据测算,一单外卖平均消耗3.27个餐盒,大约产生160克塑料,按110亿单来算,塑料消耗量就接近176万吨。

 

但在今年,情况可能有所改观:在政策的引导下,几大公司都在进行减塑。比如阿里巴巴发布了2020绿色物流计划,天猫也计划将所有的快递袋升级为环保袋。去年,京东发布了清流计划,据说在市场上投放了几亿个生物可降解包装袋,饿了么也发布了蓝色星球计划。虽然其中可降解塑料的概念需要澄清、有待考察,但我们仍能看出其环保意识和发展方向,值得肯定。

 

《环境与生活》:我国今年上半年的抗疫工作对塑料产业有什么影响?

 

庞广廉:疫情发生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塑料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塑料制品在防疫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计划将绿色化工、塑料在防疫过程中的贡献等以新闻报道、展览的形式展示给公众,帮助公众更加理性、客观、公允地看待塑料制品。总之,治理塑料废弃物带来的污染,要有呵护自然环境的热心,也要讲科学,不能“谈塑色变,逢塑必反”。疫情中的实际情况会帮助公众对塑料形成更为客观、清醒的认识,也会促使我们更科学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没有塑料制成的医疗保障用品,今年上半年的防疫抗疫工作无法想象。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

作者:刘国伟 虞解语 王之远。  杨方静对本文亦有贡献

© 2024 CPCIC2024  www.cpcic.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