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
P
CPCIC
CPCIC

新时代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智库观点

发布时间:2020-07-11  来源:油气经纬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人大国发院),日前共同举办了“全球油气发展国际研讨会”,围绕后疫情时期全球油气产业链供应链演变趋势、新型能源安全观以及油气地缘政治与全球原油定价机制展开讨论。此次线上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沙特、澳大利亚等多国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中外智库学者就新时代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石油经研院党委书记钱兴坤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世界经济的暂停键,显著降低了全球油气需求,引发了市场的局部振荡,冲击了全球油气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疫情叠加中美贸易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让各方对全球油气市场前景的担忧普遍增加,此次会议就是要试图解答全球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应对的各项考题。
 
人民大学国发院执行院长严金明分析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全球经济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原油价格出现了剧烈变动,这不仅说明疫情在深刻变革着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也折射出人类能源发展史进入了生产与消费的新时代。此次会议也是人大国发院对油气变局展开系列研讨的收官之作,与油气行业的专业智库中石油经研院合作必会收获满满。
 
中国石油经研院副院长姜学峰和人民大学国发院副院长许勤华代表与会嘉宾总结了四点共识: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带遭受重大冲击,加之中美关系前景高度不确定性,加剧了各国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运行和深度调整的担忧。

 

油气行业高度全球化,疫情叠加和油价暴跌引发行业深度调整,全球世界能源转型继续推进,油气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多。

 

作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行业,油气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全球经济复苏,消除能源贫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至关重要。

 

智库学者和能源从业者要加强能源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的合作,促进全球油气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合力推动油气行业转型升级,助力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缓解气候变化,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议题一 

后疫情时代全球油气产业链供应链演变趋势

 
戴家权(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

高度全球化是行业的显著特征,也要求了企业经营与业务的高度全球化。到2050年,全球供需区域不平衡较目前将进一步加剧,亚太地区仍将是未来全球石油需求的核心增长区,这也就要求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油气行业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开放格局,这为油气企业推进全球化布局,坚持全球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从国际经济关系来看,无论中美“脱钩”“松钩”还是“重构”都会显著影响到国际能源产业、能源关系和能源地缘政治。在此趋势下,全球能源产业布局将呈现全球布局,地区生产,重点供应,亚洲将成为最关键的生产点,需要石油企业夯实在亚洲的产业链安全。产业链的科技化、低碳化、绿色化是未来趋势,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将是来自科技研发和人才竞争。

 
安妮—索菲•科尔博(BP公司天然气首席分析师)

通过分析天然气市场供需变化可以看到,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将成为需求提升的关键,而不同国家的经济展望和复苏步伐也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将提升,如何实现天然气、可再生能和氢能间的相互替代作用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投资的缺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然气使用的增长。

 
刘海全(IHS Markit下游咨询高级总监)

反全球化浪潮、社会变革和能源企业的现金流短缺是当前能源行业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区域化生物质燃料的加速发展、区域性炼油化工产品自给能力的提高和资本利用效力提高是未来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反全球化浪潮对能源行业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发展方向仍需取决于全球化演变情况和项目发展的经济性。

 
朱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

中国经济转型和产品升级对高端化工产品提出了需求。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将主要体现在医疗产品、芯片科技等领域,对油气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美国是全球油气市场的搅局者,将成为沙特和俄罗斯所主导的原油治理格局中的最大不确定性。中国、日本和韩国将成为重要的原油稳定需求者,中国可利用原油供应过剩的有利局面,加快原油从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完善储备能力,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议题二 

新型能源安全观探讨

 
姜学峰(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当前过低的油气价格对投资和生产意愿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这将对未来供应能力的保障造成风险。同时,这也对生产系统的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油价的暴跌反映出国际市场治理结构的矛盾和美国市场定价机制的脆弱性,并可能对能源转型产生负面影响。疫情造成的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同时,更多追求产业安全自主可控,并以此作为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标准,最终不利于全球能源资源投资和市场优化。

 
金之钧(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前全球能源正在向清洁化、低碳化、分散化和数字化转型,在能源安全概念中,科技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各个国家应对疫情所释放的巨额救市现金流,将可能在短期内带来能源市场供需倒挂现象,这需要我们将提高能源效率、全民节约理念贯彻始终。再次,石油也是金融衍生品,50-70美元的油价可以带来健康合理的产业发展和上下游关系,这也需要避免金融界对油价的恶意炒作。最后,石油也是一种战略资源,维护全球石油供给安全也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宁的关键。应加强供给方和消费方互通合作,维护安全稳定的能源市场。

 
小林良和(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天然气和LNG市场由于缺乏全球性治理机制,正在经历更加剧烈的价格波动。油气价格的低迷将有可能对产油国政治经济稳定造成冲击,并影响国际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在能源转型趋势下,石油的使用仍将保持重要地位,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持续和稳定的投资,这是当前经济冲击下的挑战。数字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会能源供给和需求体系促使更加高效。

 
翟永平(亚洲开发银行能源部门总监)

首先,能源安全的经济逻辑体现在为经济提供必要的能源供应,在此逻辑下,油气包括煤炭在未来都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二,农村能源的供应安全和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的商业化应用对能源体系的安全提出了要求。第三,清洁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系统、气候系统的安全都造成了重要影响,经济性让位于对气候治理的整体考虑,需要在未来引入碳价以实现其经济性。第四,能源体系安全或能源体系的韧性在疫情影响下,体现出更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源系统的稳定性。能源安全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紧密联系。

 
陈新华(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

能源安全需要重新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定义,能源安全概念也已进入到从石油为主到“油气+电力”双支柱的能源安全的概念。在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安全体系中,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发挥相应的作用。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安全体系可以发挥我国在常规发电、新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的作用,结合数字化先进技术,克服油气领域的弱项,实现我国能源安全。

 
陈冬梅(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能源安全对于消费国和资源国都十分重要,东北亚地区国家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加强全产业链合作,将是维护双方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议题三 

油气地缘政治与全球原油定价机制

 
左希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美问题专家)

新冠疫情以来,中美战略竞争呈现出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有关疫情的叙事体制之争,二是高科技之争。未来世界的地缘政治有两方面大变动,一方面美国撤出中东带来的权力真空让地区性权力争执急剧攀升,世界地缘政治将发生重要的失衡;另一方面,未来将是一个呈现出对抗加上碎片化的世界。

 
施训鹏(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石油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目前的OPEC、OPEC+以及OPEC++更多的是在供给侧调整全球石油市场。仅由供给侧决定油价,对全球石油市场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以中国为代表的能源需求国应更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石油市场的博弈中。同时,应关注氢能发展。一方面,氢能可以替代石油,尤其是在交通领域,未来有可能从需求侧影响油气;另一方面,如果将氢和电联系起来,氢的产能将大大提升。

 
安东尼•哈尔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学者)

石油市场已经告别了过去50年那种以OPEC和IEA主导的治理机制,未来能源格局将由沙特、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四个国家主导,其中沙特、俄罗斯和美国是三个最大的产油国,中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今年年初沙特和俄罗斯的价格战在事实上加强了两国在能源市场上的力量,而美国作为能源出口国已经全面参与到OPEC、OPEC++以及全球石油供给的谈判当中。中国作为重要的石油消费国,可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发挥更大的需求方作用。

 
谢尔盖•卡皮托诺夫(俄罗斯斯科尔科沃能源中心天然气首席专家)

 

长远来看,亚洲天然气的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甚至会进入一个“黄金时代”。短期来看,新冠疫情给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一方面,不管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亚洲,天然气价格都极低;另一方面,亚洲长期天然气合同比较多,目前现货和长期价格的差距明显拉大。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联盟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油气经纬

© 2024 CPCIC2024  www.cpcic.org  All Rights Reserved.